DREP Co-founder Xiaolong: HuobiChain to connect digital assets and create a one stop self-finance chain (Huobi Publication)
This article is authored by Xiaolong Xu, co-founder of DREP Foundation and has been publicised by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HuobiChain.

The team is working on its English version so please bear with us for a while.
Official link below:
<写在前面>
在2017年末BTC冲击20000美元大关失败之后,数字货币交易市场进入了回调期。经历了5–6月牛市启动失败之后,据icodata.io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球ICO总额仅为1.07亿美元,相比1月项目减少了93%,新涌现的项目面临寒冬期。
火币选择于此时推出火币公链计划,我以为:
1. 未雨绸缪 | 多个一线交易所都已开始公链计划,处于头部的火币也有必要提前布局,打造具备火币特色及优势的金融主链。
2. 海纳百川 | 打造火币金融生态圈,将区块链技术从单一的现货交易运用推广到稳定币及各类金融衍生品服务,以及为未来对接实体经济做铺垫。
3. 傲视群雄 | 目前数字货币交易所同质化竞争严重,为了与其他交易所拉开差距,需要通过公链领袖来带动技术发展。
<火币公链构想>
火币将要构建的公链,是一条自金融公链,这就要求相当高的安全性,同时保有足够的去中心化程度和可扩展性,在不可能三角中取得最优的平衡点。这条链不仅要满足一般公链的需求,还要考虑为未来的火币金融生态中借贷、抵押、托管、期权等众多金融衍生品提供底层支持,包括稳定币等的设计。因此,我认为除了需要从现有的公链项目中博采众长之外,更要有相应的创新架构。

(一)共识和DAO
共识机制:DPoS/PBFT
DAO:治理委员会
在现有交易所中,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数量据统计已超过1000家,但占总体交易的比例却只有不到5%。虽然去中心化交易所有诸多好处,但也有较明显的短板,比如不能完全去中心化,交易速度缓慢而难以跟进价格变化等,都限制其应用规模,更难以承载规模化的市场行为。
现阶段,对于火币这样体量的交易所,底层的架构如果要做到真正的去中心化并非合理时机。我认为,鉴于火币已有众多的生态伙伴和目前的大趋势,选择一种相对安全也便于治理的共识结构更为重要。
对于火币公链,DPoS是一个较好的选择,DPoS通过若干个超级节点,来监管交易行为,确保交易的安全性。虽然某种程度上牺牲了去中心化,但是在网络并发以及网络的治理效率上也相应获得了提高。火币目前已拥有多个生态节点,这些节点均可在火币公链的框架下,成为DPoS机制中的超级节点。进而可以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治理委员会,治理委员会由超级代表、合作伙伴等组成,共同对火币主链进行有效治理。
中心化交易所被人所诟病的一大原因是交易不够公开透明,难以确认是否有操纵市场的情况,甚至如Mr.Gox发生大量BTC消失而不自知的事件。治理委员会的代表将会拥有治理话语权与投票话语权,定期向火币社区成员通报现状与措施。100%准备金制度并不能保证用户在交易所的资产不被滥用,必须配合相应的执行机构方可通行。
(二)跨链 — — 分布式私钥控制
资产映射,实现多币种交互 | 随着交易所接入的币种越来越多,与其他数字货币之间的交互将非常频繁,在交易所内部对各种数字货币的钱包管理和技术对接都会成为很头疼的事情,一方面是资产的管理变得复杂,另一方面是技术对接与维护的成本变得高昂。
此外,火币公链发行的平台币与其他公链币相比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当用户遭遇下行行情时,必然需要避险措施,如果发行的平台币不能用于避险,其价值将大幅减少。
我认为火币公链的设计,可以引入跨链机制,将不同的币种映射到火币公链,这样交易所内部只需要接入火币公链上对应的资产,例如火币BTC,火币ETH,火币USD等。分布式私钥控制的跨链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难题。

举例,用户Alice希望能够将1个BTC在火币公链上进行交易。火币治理委员会共同维护一个比特币网络上的多签账户,分别控制其私钥,任何单一节点不能取得这1个BTC,只有获得足够的私钥才能获得1个BTC的控制权。
当Alice将比特币网络中的1个BTC打到治理委员会掌控的多签账户时,在火币公链相应的同步放出等同于1BTC的火币BTC。当需Alice需要将要重新回到BTC时,需要先将火币公链上的资产锁定,然后在BTC网络中将同等数量的BTC释放。
整个过程是原子性、同步性的,安全性也由治理委员会承担。在相应智能合约控制下,形成一个逻辑门结构,只允许一侧解锁,另一侧一定锁定,来保护相应跨链资产的安全。
跨链在其他项目上不甚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来源于其跨链需求太少,币作为中介的价值不大。而火币主链平台不同,火币主链在未来承担的多重复杂币交易与智能合约履行的需求必然日益增加,在中间交易所“岛屿”拥有足够通行意义下跨链“架桥”技术必然能够于其上获得足够的关注、应用与认同。火币不需要将所有交易都上自己的主链,只要其资产通过跨链进行交易就能自然取得中心地位。
(三)可扩展性
火币主链的可扩展性应该重点关注对于物理分区中跨区交易的优化,使用切片或者侧链等形式比较合适。火币在全球有多个站点和战略伙伴,这些合作方之前的内部交易在天然分区下必然受到同步等问题的限制。考虑到对于安全的绝对要求和对于性能的相对需求,选择Atomix这种lock-unlock结构是完全可行的。
除此之外,各地区交易的有效清算也必须加以考虑,如果不能正确及时的清算,治理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威性必然受到质疑。

(四)火币特色化定制
火币公链发行的数字货币,在加密货币市场价格波动巨大的大背景之下,如果能在自身盈利的同时在市场下行对用户的资产起到避险作用,将会是对用户最大的保障。
稳定币除了USDT,还有TrueUSD、MakerDAO等币种竞争该市场份额。这些数字货币或是本身不透明,有超发的可能性;或是硬挂钩,或是自身量不足可能导致出现短时脱钩;也有选择超额抵押,但鉴于币圈价格波动大的特性,这种抵押也容易发生脱钩现象。不过这多多少少都存在一个前提:稳定货币的抵押物不够或者稳定币的发行量不足。
对于火币,这都是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得到控制,同时火币自身作为交易平台,稳定币的交易需求会更加直接。数字货币作为稳定币容易被人怀疑,但治理委员会能够保证一定程度的透明性的同时保证货币流动的稳定性,更容易找到其平衡点。
在火币主链本身以50%~100%进行1:1抵押稳定币的前提下,进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就有了类似于黄金的信用基础。通过独立化智能合约的设计,以保证即使出现P2P爆雷等重大事故的情况下,整体也能保证稳定运行。这里简述火币生态圈可以发展的方向:
借贷:在P2P爆雷的当下,通过区块链去中心化和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性,可以防止借贷跑路的情况。同时区块链在保护借贷人隐私的同时,可以让多个放贷方比例分配借贷比例,分摊风险。
抵押:抵押行业成本高、流程慢、双方不平等等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区块链下无纸化抵押进程将大大加快,抵押物一旦上链即不能篡改,对当铺的种种行为做出了相当的限制。同时在智能合约之下抵押到期的执行变得难以有隙可乘。
托管:托管过程同样复杂而不透明,客户往往在损失发生之后很长时间才能知晓。区块链的公开透明特性将为客户提供及时的资金投入流向,进而减少损失后无法找回的现象。同时区块链也能简化托管流程,加快效率。
期权:目前美国Nasdaq等交易所已经开始了BTC的期权期货交易,但在这个过程中极度中心化的架构使客户对其安全可靠性产生质疑。去中心化期权期货交易所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
上述所有应用方向都为了解决信用危机,但信用从何而来?对于服务商,如果才能更加有效的分析用户数据,为用户的需求做出合适的调整?DREP声誉系统将可以补足该关键一环。
(五)声誉系统的引入
在未来的火币主链生态圈中,各种金融衍生品服务将根据需要对用户进行精确运营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诚实节点对各种服务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单纯的交易,也需要有信誉的交易对象来尽可能减少资金损失的风险。
但传统互联网平台声誉系统存在以下痛点:数据不可信,恶意操纵,评价机制单一,缺乏经济激励,以及“孤岛效应”等问题。凡因此声誉系统作为DREP Chain核心服务,若与火币主链结合则有非常强的协同效应。
据统计,某平台币在40–50个交易日后就经历明显的波动来恢复到正轨。而火币原有的HADAX投票体系可能会对上币的监管发生明显的削弱。这两者均可从声誉系统得到相当程度的解决。
在声誉这个新的维度下,对于上币项目的衡量将可以从多角度进行:交易量、机构评级、资金量等等,根据各个不同角度的评价,获得对于整体项目的声誉评价。在此基础上,虽然不能直接对刷量等行为进行限制,但现在有相应角度可供评判,要求各项目在范围内正当竞争。对于用户而言,声誉投票行为成为了新的挖矿,鼓励用户进行投票来维护上币机制的有序发展。为了限制大V对投票的巨大影响,可以引入耦合系数来稀释大票仓的作用。治理委员会则不直接参与投票,通过评级等方式来发挥其作用。
<DREP如何助力火币公链>
DREP基金会联合创始人小龙先生已参与火币公链领袖竞选。小龙具备6年软件开发经验,2年区块链开发经验,将在整个火币公链的构建过程中献策献力。
(一)DREP是自嵌声誉协议的高性能公链
DREP基金会致力于构建高性能技术底层、高用户流量、高价值链上数据。
瞄准区块链行业的两大核心痛点:区块链区块链网络并发性较低,及用户基数较小。
DREP的解决方案包括DREP链和在服务层中部署的DREP声誉协议,帮助各类平台和企业实现声誉数据价值化。
DREP公链层的技术特性:
1. 分片技术(Sharding)方面,DREP链采用新型状态分片(state-sharding)底层网络,使用由主链与分片组成的双层结构,各分片独立处理事务,提升性能。不同shard之间数据相互独立,降低不相关数据之间的耦合性,减少单个节点的存储空间。
2. 共识机制方面,DREP链使用了PoS和基于声誉体系改进的PBFT的两种共识机制。主链使用PoS机制,降低用户准入门槛,提升网络的分布式程度。Shard内部每个DREP节点维护自己声誉值,通过基于声誉值的PBFT算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shard内部事务处理速度。
3. 可伸缩性方面,DREP链克服现有可伸缩性的基本限制,以满足大型基于web的DRApps的需求。并且提高了并发性,降低了存储开销。
4. 跨片交易方面,DREP链创新性的采用了基于PBFT共识和多重签名机制的四阶段提交协议(Four-phase commitprotocol),降低了跨片交易中实现共识机制的成本,并保障了交易的原子性和安全性。
DREP协议层的技术特性:
1. 经济激励方面,DREP链在服务层中部署的声誉量化及变现机制可实现社交挖矿,即DREP生态中每一个DRApp的用户、商户、内容都拥有了的数字身份,且能依据自己对生态的贡献值,从而获得由网络量化和生产的经济激励。
2. 数据方面,DREP链实现了生态内部及跨链的多维数据采集,使通证持有者数据、DRApp平台用户数据、跨链采集的声誉数据接入共享池,从而形成了基数大、可共享、可衍生金融的DRApp共享用户数据池;并且为原本单一的通证交易者构建了多维度的区块链用户画像。
3. 在身份认证和隐私方面,DREP链中的个人账户通过环签名等加密机制,提供数据的私密性。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给不同DRApp提供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满足GDPR的需求。
(二)DREP团队
DREP技术团队是由来自Qtum量子链、Google X、腾讯、微软、爱奇艺等企业的11名高级工程师组成,具备完整的公链及分布式系统开发经验。
DREP创始团队成员分别为Qtum量子链首席开发小龙、Google X(Moonshot实验室)高级工程师Matt Bennice、东方证券研究所中小市值研究员Momo Chang。

小龙 / Xiaolong (Stephen)
DREP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前Qtum量子链首席开发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区块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硕士。曾先后任职于微软,腾讯天美工作室,在区块链技术和软件开发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

Matt Bennice
DREP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Google X(Moonshot实验室)资深软件工程师,分布式系统专家,乔治华盛顿学计算机科学硕士。Matt拥有超过10年的软件开发经验,曾参与Google +、Google Drive、YouTube等Google核心产品开发。此前,Matt还曾担任Accenture技术搭建经理。

Momo Chang
DREP基金会联合创始人
前东方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上海新加坡商会成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硕士。Momo是4年互联网连续创业者,金融科技领域专家,在区块链、互联网金融、泛娱乐行业具有丰富的投研经验。